对于内衣,现代人都非常熟悉,各式各样的内衣分类很细,内衣已经成为服饰的一个主要品种。虽然内衣古已有之,但是不同的时代,内衣的形制、名称是有差异的。要说内衣的产生,必须从远古时期衣裳的起源说起。
远古时期,人们穴居,仅仅以树皮、草叶裹,本没有什么衣服,更谈不上内衣。
原始服装复原图(摘自《中国历代服饰》)–中国人的先祖穿着类似这样的服装,开始了他们对美的服饰的追求。
阴山岩画之蔽膝
阴山岩画之蔽膝——编号为82的阴山岩画表现的是男女交媾的情形,上部裸男右腿之上的黑状物什,甩于腿后,当属蔽膝,平时悬于腰间,遮挡生殖器。
衣裳拉开人与兽的差距
衣服的发明是因为猿人的进化,由猿到人。考古发现,在旧石器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兽骨制成的骨针,表明那时的人已经懂得缝纫,由最初的将兽皮缝制成衣,到采集野麻纤维加工成麻线,纺织成麻布,到制衣。衣裳拉开了人与兽的差距。
山鬼图——屈原笔下的山鬼精灵是如此的可爱
山鬼图——屈原笔下的山鬼精灵是如此的可爱,袒露出淳朴的民风。赤条条相见,胸襟坦荡,一丝不挂,心地淳厚,而面对尔虞我诈的现实社会,我们会惊诧地觉得人不如鬼。此图山鬼画得比较简单,没有交代背景。
徐悲鸿的《山鬼图》——此图绘出了披挂树叶的背景
徐悲鸿的《山鬼图》——此图绘出了披挂树叶的背景
徐悲鸿的《山鬼图》——此图绘出了披挂树叶的背景,描绘了人类赤条条地来到世界,到满身披挂,富丽堂皇,最后又赤条条地离开尘世,回归原始的情态。
对衣裳的起源,古籍中有这样的记述:“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未有制度。后世圣人易之以丝麻,观�【音huī,古书中指一种有五彩羽毛的野鸡】翟【音dí,古书中指长尾的野鸡】之文、荣华之色,乃染帛以效之,始作五彩成以为服,见鸟兽有冠角髯【音rán】胡之制,遂作冠冕缨蕤【音ruí】以为首饰凡十二章。故《易》曰: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巛【音chuān,古文,同坤】,乾巛有文,故上衣玄下裳黄。”[1]
制衣由被动到主动
人类在狩猎中受到启发,剥取兽皮、羽毛或采集树皮、树叶,连缀披挂为衣。再发展为人为的纺线、织造、缝制衣裳,由被动到主动。
中国服饰制度到夏商时期已出现端倪,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讲究等级差别的衣冠服饰制度。荀子就倡导过“冠弁衣裳,黼【音fǔ,古时礼服上绣的半百半黑的花纹,为斧形】黻【音fú,古时礼服上绣的半青半黑的花纹,为亚形】文章,雕琢刻镂,皆有等差。”[2]
中国服饰是天地人之间以同构共感的宇宙观为深刻内涵的天地之象的物态化的体现。人的服饰,既为了“象法天地”,又为了“便身(适体)、利事”,故所戴的帽冠多为圆形,所穿履舄【音xì,鞋】多为方形。再如古时常服的“深衣”之制,其“袂【音mèi,袖子】圆以应规,曲袷【音qiā,双层的衣被】如矩以应方”或称“袂圆袷方”,其首先体现的仍是天地人同构共感的宇宙观,然后才是其他内容的体现。[3]
【注释】
[1] 范晔.后汉书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2] 黄强.汉代的冠 [J].寻根,1996(5):40-42.
[3]、[7]、[9] 蔡子谔.中国服饰美学史 [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
摘自:《中国内衣史》 编著:黄强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