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锦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为中国三大名锦。蚕桑文明在蜀地起源甚早,古蜀第一位先王就叫“蚕丛”,他教黎民养蚕织绵,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发现西域人偏爱的一种锦缎竟来自成都,说明当时的织造技艺已相当卓越。从程序上说,织造蜀锦需经历设计、定稿、装机、织造等环节。用蜀锦大花楼木质机织造蜀锦,拽花工和织工不但要掌握多种织造技能,尤其需织工手、脚、眼、耳协调并用,打结、拉花、投梭、转下曲、接头等一连串操作,令人眼花缭乱。蜀锦大多以经向彩条为基础起彩,有经纬起花、几何骨架添花、并彩条添花等许多织造技法,其织纹精细,图案繁华,配色典雅,风格秀丽,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彩织绵。
蜀●锦
漆蜀锦又称蜀江锦,是指起源于战国时期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所出产的锦类丝织品,它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为中国三大名锦。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蜀锦』
所属地区:四川
遗产编号: Ⅷ—16
申报人/申报单位:四川省成都市
展开一副副蜀锦织品,千丝万缕间,仿佛倾听到历史的琴音,娓娓道来的是传唱千年的故事。展开一副副蜀锦织品,千丝万缕间,仿佛倾听到历史的琴音,娓娓道来的是传唱千年的故事。
蜀锦指四川省成都市所出产的彩锦。西汉时蜀锦品种花色甚多,用途很广,行销全国。起源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的蜀锦,因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与“宋锦”,“云锦”,“壮锦”被列为我国四大名锦之一。
锦是“织彩为文”的彩色提花丝织品,是丝织品中最为精致、绚丽的珍品。因其制作工艺复杂,耗时费力,故《释名》云:“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其制字从帛与金也。”由此可见“寸锦寸金”的说法自古时以来便已有之。
蜀锦与花楼织机融合在一起的蜀锦织造技艺,从纹样设计、挑花结本到挽花工、织工合作生产,一直秉承古老的传统。蜀锦多用染色的熟丝线织成,用经线起花,运用彩条起彩或彩条添花,用几何图案组织和纹饰相结合的方法织成。
成都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手工织锦技艺在这片土地上已延续了两千多年。战国时期,蜀锦已成为重要的贸易品。
“蜀”是四川的古称,因蜀地盛产桑而多有桑虫,桑蚕吐丝作茧而盛产丝,故蜀地自古便有“蚕丛古国”之誉,盛产丝织物,并通过丝绸之路将丝绸和锦缎传到了世界各地。
成都从汉朝时蜀锦织造业便已经十分发达,朝廷在成都设有专管织锦的“锦官”,成都由此被称为“锦官城”。
『历史』
前 800年一前730年 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灌,后者名鱼凫。蜀中蚕丛以蚕桑兴邦,建立了蜀国,使这个以牧为生的游牧民族–羌族的大部分人定居下来,跨入了农耕时代。
前316年 秦朝灭蜀后,在成都夷里桥南岸设“锦官城”,置“锦官”管理织锦刺绣。建立蜀郡,蜀郡生产的织锦已享有盛名,以其织纹的精细、图案的生动,色彩的艳丽而别具一格,被人们称誉为“蜀锦”。
秦汉时,成都已经成为全国丝绸重要产地。据《史记》记载,蜀锦被誉为丝织技艺的“双壁”之一。丝织技术不断发展,对外贸易量大幅增加。
三国时期,诸葛亮也十分注重农桑,设“锦官”管理织锦产业,使蜀锦有了很大发展。隋时,成都织造的绫锦,质量精美“侔于上国”。
唐代蜀锦无论生产规模还是技艺都进入到一个鼎盛时期。这些精美的蜀锦,通过丝绸之路和其他贸易途径,广泛流传海内外。蜀锦当时大量流入日本,许多“蜀江锦”被视为日本国宝,至今日本京都正仓院、法隆寺仍有收藏。
宋代蜀锦以冰纨绮绣冠天下,技艺之精湛、锦纹之精美,不仅继承了唐代的风格,更有了创新和发展。一方面,写生纹样图案突破了唐代对称纹样与团窠放射式纹样的固定格式;另一方面,又发展应用了满地规则纹样,有了新内容。
红缎绣花帐帘 四川博物院藏.
明朝后,蜀地丝织业较元代有所恢复和发展。但在明末清初,蜀地遭遇了史无前例的战乱,一时城空。清代初期,织品花样只存天孙锦一种。
明代蜀锦继承了唐宋盛行的纹样图案,如卷草、缠枝、散花、折枝花卉等,并生产出了许多著名的锦样,如“太子绵羊”锦、“百子图”锦等。清代特别是晚清时期,蜀锦的染织技艺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诞生了“晚清三绝”这样难度极大的纹锦。
清代蜀锦,在国外仍然享有盛名,被称为“名贵的蜀江锦”。宣统元年(公元1909)蜀锦参加南洋博览会,获得“国际特奖”。
1937年,蜀锦又在美国纽约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东方美人奖”。
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中,新一代设计人员对蜀锦进行了系统的发掘,与老一辈的蜀锦艺人一道,推陈出新,复原了五台清代竹木提花蜀锦机,试制出明代典雅古朴的“八达晕锦”、“蝶花纹锦”、“福禄寿喜锦”。
蜀锦曾一度辉煌,但随着工业化的进展,手工织机逐渐被现代织机所取代,呈现出萎缩和衰退的趋势。
『特点』
蜀锦具有古老的民族传统风格、浓郁的四川地方特色、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凡锦样必有寓意”是蜀锦的艺术特点,往往代表着对生活的愿景和祝福。
织造工艺细腻严谨,配色典雅富丽,大多以经线彩色起彩,彩条添花,经纬起花,先彩条后锦群,方形、条形、几何骨架添花,对称纹样、四方连续,色调鲜艳,对比强烈,别具一格。
蜀锦尤以月华锦、雨丝锦、方方锦最具特色。传统构图大体可分为雨丝锦、方方锦、条花锦、散花锦、浣花锦和民族锦六种。
『工艺』
蜀锦生产的传统工艺过程,大致可以分为纹制工艺和织造工艺两大部分。“挑花结本”的蜀锦传统技艺自古以来一直沿袭古蜀锦拉花横扯的特点。蜀锦花本移到花楼上,原范本可以保留,或移到其它花楼使用。
蜀锦的主要工艺由四部分组成:纹制工艺、绞丝练染工艺、丝织的准备工艺及丝织织造工艺。
从程序上说,主要需经历初稿设计、定稿、点意匠、挑花结本、装机、织造等几个重要过程。每一道程序又涉及到很多独特的技艺。
第一部分;纹制工艺。代表工艺为点意匠和挑花结本。
蜀锦设计师根据花楼织锦机的技术参数及产品工艺提供的技术条件,进行纹样设计,此为点意匠;蜀锦小花楼织机要织出结构严谨、 多彩复杂的纹样,需要一个能够控制经丝升降,并按照程序织入纹样需要的多色纬线的提花控制装置的花本,而制作花本的作业,在古代蜀锦织造技艺中被称为“挑花结本”。
第二部分;称为绞丝练染工艺。
代表工艺为打芋:打竽是加工织锦用纬丝的一道工序,由于卷好的丝卷呈两头尖的橄榄核状,因此称为“打竽儿”。
第三部分是丝织的准备工艺,即为装造。
上机装造主要是指将甲子线(纤线)与花楼木织机的“爪拉子”连接起来,并且进行分扒分丛穿入花扒的作业。
第四部分;上机织造。
蜀锦手工织造使用的是小花楼木织机,操作时需要两人配合,上下两层中,居上者为“挽花工”,按规定顺序接线提经,下位者为“投梭工”,在下面引线打纬,两位工匠密切配合,同时进行。
蜀锦大多以经向彩条为基础起彩,并彩条添花,其图案繁华、织纹精细,配色典雅,独具一格,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多彩织锦。
▲ 织造蜀锦的正面与人相背,需通过织机底部的镜面才能看到真面目
蜀锦织造工序极尽繁琐复杂,共有十多个工种,五六十道工序,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蜀锦生产工艺复杂,而且需要大量的手工操作,产量较少,因此,价格自然昂贵。
『传承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锦织造技艺”传承人:刘晨曦
生于1944年,成都人,自幼随父学习蜀锦传统的“挑花结本”手工技艺。
刘晨曦说:“我们家几代织锦,我从小对蜀锦就有深厚的感情。 我们必须为这项事业略尽绵薄之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锦织造技艺”传承人:叶永洲
生于1929年11月,师从“梭子大王”樊青云。继承了大师们在投梭织造时的优点,博采众长,炼就了一身投梭的好本领,并开创性地将力学和美学完美结合,使织锦具有极高观赏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锦织造技艺”传承人:贺斌
贺斌是蜀锦织造的第3代传承人,也是目前唯一80岁以下、精通蜀锦手工织造全套工艺的大师。作为四川唯一掌握了蜀锦手工织造全部技艺的人,从人生昭华到桑榆晚景,贺斌为蜀锦这一传统织造工艺倾注了毕生心血。
在蜀锦传艺这件事上,蜀锦大师贺斌说:“想起来感叹,在我这一辈里,我已是四川唯一一个能掌握蜀锦手工织造全套工艺的人。”作为中国三大名锦之一,蜀锦手工织造技艺已延续了近三千年。虽然昔日浣花溪畔千机同梭的壮观景象已消逝不见,所幸蜀锦织绣博物馆里这几台坑式小花楼蜀锦织机尚存。
他的作品或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或被中国织锦工艺陈列馆收藏,现在,他在承前启后传承蜀锦织造技艺。追求职业技能的极致化,对工作耐心专业、执着坚守,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这就是工匠精神。
贺斌正在创作的蜀锦《蜀竹彩韵》,该图案由清华大学的教授、艺术家张宝华先生设计。《蜀竹彩韵》打破了蜀锦矩阵织造、单画幅题材单一的定律。
『发展』
2008年9月—2011年 蜀锦史上工艺最为复杂、耗时最长、长度最长的蜀锦锦画清院本《清明上河图》,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织造技艺传习所——成都古蜀蜀锦研究的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晨曦、叶永洲 和 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胡光俊及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设计研制。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坐落于美丽的浣花溪畔(原成都蜀锦厂的旧址),其前身是拥有半个多世纪的成都蜀锦厂,于2009年12月对外开放。
博物馆由蜀锦、蜀绣等历史文化展示部份和体现历代锦绣纹样的艺术品、工艺品的展示、销售两大部份组成。是目前国内最大蜀锦、蜀绣展示、保护、研究中心,也是蜀锦、蜀绣文化的宣传窗口。
『现状及问题』
“蜀土富饶,丝帛所产,民织作冰纨绮秀等物,号为冠天下。”这是宋朝在四川设立锦院时的相关文献记录。论知名度和普世率,蜀锦都要比同乡蜀绣差了三分。
尽管如今蜀锦的普及率不及蜀绣,甚至不少成都人也分不清其中差异,但与一针一线在面料上绣出图案的“蜀绣”相比,“锦”描述的则是面料本身的生产过程:通过经纬丝线的交错,织出一匹带有图案的锦缎。因织造工具庞大精密、工艺繁复严苛等原因影响了它的传播度。
景点中的蜀锦店铺门可罗雀,秩序混乱,但作为旅游纪念品,蜀锦颇受外国游客的喜爱,倒也成了蜀锦的一片领地。
而真正“分寸间张弛”的全套手工织造蜀锦,只在博物馆内保留着,供人装裱,收藏,远离俗世,束之高阁。
『历代蜀锦作品欣赏』
春秋战国时期
蜀锦纹样从周代的严谨、简洁、古朴的小型回纹等纹样发展到大型写实多变的几何纹样、花草纹样、吉祥如意的蟠龙凤纹等,如“舞人”锦、“龙凤条纹”锦。它们多以几何图案为骨架,人、动物设置巧妙,紧凑、均匀、执章有序。
战国中期——藏于湖北荆州博物馆
原件幅经向长5.5厘米,纬向宽49.1厘米。经密表层每厘米156根,夹纬每厘米22根。有专家认为,这是中国最古老的通幅大花纹提花织物。
秦汉三国时期
汉代蜀锦纹样特点为飞云流彩。考古出土的古蜀汉锦中,有云气纹,文字纹,动植物等纹样,其中以山状形、涡状流动云纹为主,这种纹饰有云气流动、连绵不绝的艺术效果。祥鸟瑞兽、茱萸是此时期较为具有特色的纹样,茱萸纹也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植物纹样之一。
汉代——藏于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女裤面料,内幅44厘米,经密176根每厘米,纬密40根每厘米。于虎、熊、马、鹿等纹样间隙织“长乐明光”铭文,花边5.5厘米。乘马人与祥禽瑞兽活跃于云气之中,构图紧凑,富于动感。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是蜀锦发展史最光辉的时期,这时期的纹样图案丰富多彩,章彩绮丽,尤其流行“团窠”与折枝花样,前者为“陵阳公样”,后者为“新样”。“新样”为唐代开元年间益州司马皇甫所创,主要以花鸟、团花为题材,以对称的环绕和团簇形式表现,与“陵阳公样”的团窠截然不同,后人称之为“唐花”。
隋唐时期——藏于日本奈良法隆寺
隋唐纬丝显花的纬锦, 斜纹。棕黄色地,白、绿、蓝、黑等色花。联珠圈直径达45厘米,珠圈外的辅纹是以小联珠圈为中心的十字对称忍冬。色彩高贵沉稳,图案细腻准确,场景复杂,织造精密,雍容华美。
宋元时期
宋代蜀锦以冰纨绮绣冠天下,技艺之精湛、锦纹之精美,不仅继承了唐代的风格,更有了创新和发展。元代蜀锦结合了蜀地金箔技艺历史悠久的优势,织造中大量使用了细如发丝的金线,使元代蜀锦特点明显,被称为“纳石夫”或“金搭子”。
宋代——藏于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
宋代“八答晕”锦,以八边形为中心,向外边展, 图案中心为主花, 周边以各种几何纹作装饰。这种纹样在古代织锦中最流行,唐宋时称为“八达晕锦”,元代时称“八搭韵锦”,近代也称“天华锦”。
明清时期
明代蜀锦继承了唐宋盛行的纹样图案,如卷草、缠枝、散花、折枝花卉等,并生产出了许多著名的锦样,如“太子绵羊”锦、“百子图”锦等。清代特别是晚清时期,蜀锦的染织技艺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诞生了难度极大的“晚清三绝”纹锦.
清代——藏于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
晚清文物“雨丝锦”,锦面用白色和其他色彩的经线组成,色经由粗渐细,白经由细渐粗,逐步过渡,形成色白相间,有明亮对比色光的丝丝雨条,雨条上再饰以各种花纹图案,给人以一种轻快舒适的韵律感。
近现代
近现代——藏于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
近现代文物。蜀锦龙凤被面,是在70年代采用铁机生产的,最早是民间结婚所必备的蜀锦被面。龙凤取“龙凤呈祥”之意,是家庭昌隆、婚姻美满、儿孙满堂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