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网上关于疫情之后的经济发展现状恐慌感成为大家关注的主流,确实能够理解,疫情隔离之后还是需要生活下去,生活下去就需要挣钱,但2020年对于企业而言理应是活下去才能有机会,危机面前大家的机会是均等的,关键依然是看企业家的战略格局与选择;
信心
信心比黄金还要重要,不要去跟风,国人的习惯性思维还是比较盲从,被所谓恐慌所左右,要相信国家,相信政府,17年之前的非典都能控制住,还担心今天国家实力控制不了疫情;从宏观层面来看确实对于企业的生存带来挑战,但从近期各地的扶持政策来看,对企业还是利好的;每次危机来临之后也带来很多不确定性,但大浪淘沙之后留下来的企业也是优质的,生存法则决定了优胜劣汰,被淘汰的不是危机问题其实依然是企业自身问题,企业免疫能力不具备抗风险能力,要从企业自身的品牌、产品、渠道、商业模式等去剖析,如果企业具备一定的行业竞争力,何必担心生存问题呢?!
选择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是亘古不变的发展规律,疫情之后的发展格局变化到底如何演变,担心可以理解,但不要盲目被信息碎片化影响自身的选择与决策,在当下信息多元、流量乱窜的时代,不会一夜之间全部实现所谓线上商业模式化,而是需要选择在未来互联网商业协同化做好选择,线上线下互联互通全渠道模式是主流选择方向,这是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也不是因为疫情的来临,当然疫情之后会加速这个大趋势在企业层面的实现;
工匠
中国市场之大,有很多机会,但随着市场逐步规范,用户不断迭代的过程之中,本土市场依然差异性极大,需要长期持续化发展才有机会实现一体化;正因为没有实现一体化的前提下,无论对于一二线市场所谓降级,还是对于三四五线市场升级,这都说明了用户在追求美好生活需要的是自我意识的膨胀,呈现更加个性化有品质的消费理念替代之前单一的低值、低价、低技术的消费体验,工匠精神、工匠意识、工匠产品、工匠品牌、工匠企业等需要及时的回归,企业的使命感和价值观带来商业模式的革命才是最具颠覆性的,而不是简单的产品成本逐利行为;
聚焦
聚焦才有机会做专、做精、做细、做深,之前在机会面前,本土很多企业在聚焦这点做得是不够的,在主业稍微有点小成就的基础上,就开始赶英超美的放卫星式发展,做广、做跨界、做多元、做国际化等成为主流,纷纷企图用小杠杆去撬动大产业或多产业,花钱多流水,企业经营的量入而出成了阻挡发展的借口,大肆扩张进入陌生行业;从昨天的案例,以及今天、明天正在发生的案例就可以看出聚焦的企业活的都比较滋润;
现金
近日,清华、北大联合调研了995家中小企业的现状,其中一项是——如果不开工,企业还能维持多久?数据显示,34%的企业只能维持 1 个月,17.91%的企业能维持3个月,仅9.96%的企业能维持 6 个月以上。
对于企业没有利润,就是没有现金,没有现金在重大危机面前能存活就是奇迹?本土一些创业企业以烧钱为主导,给个方案拉些投资就上马,对于现金的利用比较粗犷,不是在产品和模式上下功夫,而是在研究投资者的喜好上下功夫,看似一个个新经济,或者所谓数字科技,但在用户体验以及能否产生持续价值之后带来的现金流上研究是不够的,创业只是一窝蜂以上市为导向的企业十有八九都难以成功。
产品
新经济在替代旧经济的过程中,不要觉得有了新技术、新工具就是核心竞争力,其实这种竞争力随时被技术迭代所替代,唯一不能迭代和替代的就是你的产品力是否持续满足用户在不断迭代过程,一直在研究和迎合用户的体验需求,此时的技术力只是助力而已;用户体验的满足才有忠诚度,才有复购率,才有利润的获取;在产品力上不是简单的模仿与抄袭,在新经济时代对于产品力的要求需要个性化、功能化、潮流化,也需要生活化和差异化,就如同打地基需要石头,也需要水泥钢筋;
品牌
品牌在任何生活形态都不能被忽视,品牌是信仰,是图腾,是文化;在困难时代还是高光时期,品牌的价值就用户体验忠诚度与美誉度的结合,有了忠诚度和美誉度做基石才有品牌持续的知名度;当下本土很多企业充其量只是一个产品品牌,受利益驱动上的产品经济尚未真正蜕变到品牌经济的上位,所以当下有些品牌的困境依然是产品模式向品牌模式迭代的痛苦;
有了信心,在正确道路做了正确的选择,工匠精神与使命,脚踏实地的聚焦,做好利润做好现金流,有了足够的现金流做支撑,在产品力、品牌力上真正做到不因新技术、新工具而忽视对品牌、产品的研究、开发、推广,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不求规模化,迎合提供属于品牌用户的用户生活方式配搭,疫情之后依然还是大有作为。